2019-03-19 08:55:56掌上淮安热:

少数民族村涟水县朱桥情牵八方 它是如何脱贫攻坚的

  3月,苏北平原乍暖还寒。郭正海穿上羽绒外套,甩开步子出了家门。此时,天刚蒙蒙亮。作为淮安市涟水县朱桥村现任党总支书记,自村里开建民族文化大舞台以来,郭正海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起早贪黑下工地,粗活重活抢着干,浑身是劲使不完。

  可就在4年前,上任伊始的郭正海还一筹莫展。“怎能不愁?”郭正海说,当年5月,自己从村党总支副书记岗位上被“扶正”的时候,朱桥村一无资源、二无项目,连个像样的村部都没有,村集体经济更是连续多年“交白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0元。

少数民族村涟水县朱桥情牵八方 它是如何脱贫攻坚的

  最让郭正海发愁的是,在他到任7个月后,朱桥村被确定为省定经济薄弱村。“这顶‘穷帽子’,戴上不难,一时半会儿要想甩掉,手里缺招数,谈何容易?”年逾五旬的郭正海,心里直犯怵。

  朱桥村有410户、2170人,其中回族村民占比达66%,是涟水县仅有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脱贫攻坚,决不能让少数民族村掉队。”朱桥村的状况,引起了涟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春节过后,经过密集调研,该县根据村民需求为朱桥村开出“治贫药方”:利用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养牛养羊技术,流转72.5亩土地,规划建设6幢牛舍,变各家各户散养为规模化养殖,帮助村民彻底刨掉“穷根”,闯出一条“富路”。

  6幢牛舍,总计8400多平方米,需要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钱,从哪来?省委驻涟水扶贫工作队、省农业农村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淮安市交通局和涟水县交通局、县农委、县扶贫办闻讯后纷至沓来,短短几天内,通过“众人拾柴”聚起了750万元。不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县扶贫办又再次往返,筹集帮扶资金590多万元。

  养牛致富,离不开公路。去年,市交通局又投入1700多万元,铺设道路3690米,在朱桥村与附近327省道之间架起了一条“奔富路”。随后,该局还投入280多万元,为朱桥村新修了一座桥,架起了46盏路灯,拓宽了村中主干道,打通了村民下地耕种的农路;投入60万元,为村里上马了光伏发电板项目。

  牛舍从2017年8月16日正式动工,到2018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村民陈东是村里的养牛大户,进牛舍搞规模化养殖,他第一个报了名:“存栏量从原来的60头,一下子扩大到210头,两个月不到,净赚了168万元,解决村民就业12人。”在陈东带动下,朱桥村有18户养牛大户把牛圈搬进了牛舍,肉牛出栏量超过了5000头。

  “进牛舍养牛,先交租金,每幢每年5万元。”郭正海高兴地说,这一招真灵,除去分给村民的地租,2018年朱桥村不但实现集体增收24万元,摘掉了“穷帽子”,在牛舍务工的村民也跟着鼓起了腰包,人均纯收入不少于3万元,9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率达到85%。

  考虑到村民文化生活缺失,秦淮区送来300万元,在朱桥村建设民族文化大舞台,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阵地。而朱桥村所在的黄营镇镇政府,则投入资金为村里民居进行了立面改造,帮助村里新建了村部,并携手县卫健委,为朱桥村建设了村卫生室。

  “一个村庄,情牵八方,不光‘输血’,还让我们有了‘造血’功能。”郭正海说,朱桥人再不攒劲干,没法向自己的良心交代。前不久,在拿到“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示范村”金字招牌后,郭正海便带着村“两委”班子马不停蹄地外出招商,成功引来了一个总投资2000万元,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1100亩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今年,我们还将按照规模化养牛的模式,建牧羊场,确保村集体收入不低于6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1万元。”对脚下的路,郭正海信心满满。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刘华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

  通 讯 员 严 胜

  原标题:【乡村振兴】一个村庄 情牵八方 ——少数民族村涟水县朱桥脱贫攻坚的故事

(责任编辑:夏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