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漕运博物馆
漕运因水而生,淮安因漕而兴。如今,帆帆点点的漕船虽已远去不复回,但流淌不息的运河水却依旧滋润着这片壮美之地。而位于淮安区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便是淮安盛世繁华的重要见证。
总督漕运部院,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官署建筑群,尽管目前已是一片遗址,但其中巨大的柱础依然在讲述着这里曾拥有的壮丽。遗址北侧,是2011年4月8日建成开放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其综合应用高科技手段原汁原味地重现了明清漕运,诉说着中华民族一段行走于水上的传奇。
漕运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6月初的一个早晨,记者来到淮安区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复建的衙署大门坐北朝南,正中的门楣挂有一块横匾,上书“总督漕运部院”。正门前,一对石狮敦实威武,石狮两边各立一块石碑,东边一块碑上刻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西边的则刻着“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宽阔的广场上,老人闲庭信步其间,孩子嬉戏玩耍,三三两两的人群围拢对弈……一派祥和静谧。“明清两代,我们这里是全国的漕运中心,南方收上来的漕粮都要经过这里运往北京,国家在这里设置了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官府”,“这里就是曾经的官衙,漕运总督权力非常大”,“十几年前,这些石头构件被挖出来的时候,我还特意跑来看过”……说起总督漕运部院的历史,几位在附近下棋的老人如数家珍。
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进入遗址公园,一块卧碑记载着总督漕运公署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总督漕运公署的建筑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门前有照壁,两侧是牌坊。整个衙署格局宏大,飞檐翘角,画梁雕柱,雄伟壮观。抬眼望去,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数十个石础,一层层向后延伸,巨大的石础、石宫灯以及石门鼓上纹饰精美,反映出衙署建筑恢弘的规制和极高的等级。右手边的玻璃罩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筑遗迹。在明清遗迹之下,是宋元两代的文化层,展示着这片建筑悠久的历史。
在总督漕运公署,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和一名年轻人正在参观拍照。老人姓刘,是一名地道的老淮安人,年轻时出去闯荡,在外地安了家,这两年才回来。“我经常来这附近转转,一直想带孙子过来看一看。”刘老说,孙子生长在外地,但是淮安是他的根,这段历史他一定要了解。孙子小刘则笑着说:“以前都是听爷爷讲,古代时漕运对国家很重要,淮安作为‘漕运中心’很厉害,但是对‘漕运’这个词,还有历史上的淮安都没什么概念,今天亲眼见了才觉得非常震撼,淮安那时候的地位绝对是一线城市”。
总督漕运部院见证漕运发展史
2002年8月,漕运广场改造施工时,挖掘机挖出了大量的石构件,文物部门闻讯迅速介入,进行有组织发掘。淮安区文物局文物保护科负责人陈冬,全程参与了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的考古发掘。“漕运,一直是古代中国运输的大动脉,承担着粮食运输的重要功能,伴随漕运而来的交通、经济、移民、商贸和税收,深远地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陈冬介绍说,淮安在中国漕运史上地位显赫,是漕粮的重要产地、转运中心,漕运也给老淮安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陈冬在考古发掘现场
据介绍,自隋代起,国家就在淮安设有漕运专署,明清时设总督漕运部院,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史可法、琦善、穆彰阿等先后在此任职。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及各种官兵,达二百七十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两万多人。《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今淮安区),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
“此处的漕运公署兴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地处当时的城市中心,是至高权力的象征。”陈冬告诉记者,衙署经明清两朝漕运总督多次整饬、增修,整个建筑群包括213间房,占地约3万平方米,规模非常宏大。据明天启《淮安府志》和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明清漕运总督署南临北宋镇淮楼,北依明清淮安府署,雄踞淮安府中心,依中轴线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后院等;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陵书屋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大门对面有壁照,门前还有元代从波斯国运来的青石狮子一对。
“随着清末漕运的没落以及战争的破坏,总督漕运公署逐渐成为一片废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淮安体育场,谁也没想到,薄薄的土层之下,整个建筑结构竟然被保存得这么完好。”陈冬说,当年的考古发掘范围以大堂为中心,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大堂墙基东西长26.4米,南北宽21米,30多个柱础中最大的直径达76厘米,最小的也有37厘米,大堂向南地下1.5米处发现大面积砖砌路面,并有大量石构件、残碑。现在的漕运博物馆中,还保存着当时发掘出来的石构件——螭吻。“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老九,寓意灭火消灾,这是古代屋檐上的装饰品,一般用在古代宫殿建筑上。”陈冬介绍说,封建社会官衙建筑等级森严,规模、结构必须与官员级别相符,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和高规格的装饰,足以看出当时漕运总督的级别之高、权力之大。
“淮安的漕运总督署是我国唯一一处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的官署,它的发掘为研究中国漕运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陈冬回忆说,当时遗址被挖出来以后,受到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文化厅以及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遗址保护和漕运博物馆建设,国家交通部专门作出指示,市政府和区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在反复论证形成基本意见的基础上,委托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编制了《楚州漕运总督署遗址保护修复设计》,将总占地面积33400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由南至北分为署前广场、遗址保护区、漕运文化休闲广场、漕运史博物馆等五个分区,这既具备保护、展示功能,又为居民休闲娱乐,感受漕运文化提供了空间。
“最近的一次保护工程于2011年3月底竣工,工程进一步修复整理完善了遗址。”陈冬介绍说,此次保护工程完成了对遗址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按2002年遗址发掘后的实测图拆除了月台,垒砌了14个石构件展台,架设了260米长的木栈桥,对漕运总督部院大堂、二堂遗址、甬道和过道进行全面修复整理和展示,按《清史稿》中一、二品官员的规制,对门、窗和油画进行改色和绘彩,同时还在遗址的东南侧完成近20平方米历代地层考古展示,并加以保护……保护工程使整个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更加贴近实际样貌和规制,也更加方便群众参观了解。
博物馆重现淮安漕运盛世繁华
在对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修复与保护的过程中,建设漕运史博物馆一直是项重要工作。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经深入调研后,设计了两套规划方案。两套方案一古一今,各有千秋,但总的原则是高度不超过淮安区古城标志性建筑——镇淮楼,做到不破坏周边整体空间的效果。“一套方案地面建筑采用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另一套方案则以船舶造型来突出漕运主题。”在漕运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博物馆党委书记张文瑄告诉记者,最终采用的是第一套方案,并于2008年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分地面主体两层,总体为“品”字形布局,地下一层有三个展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库房。
“目前我们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漕运为主题的博物馆,陈列布展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相关领导和专家经过多次会谈、商讨,明确了博物馆的陈列要立足全国,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板和丰富的文物,将漕运史及其相关文化内涵准确全面地展示出来。”张文瑄介绍说,博物馆之所以选址在淮安,是因为淮安在漕运史上的突出地位,“淮安是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漕运中枢。明清时期,漕运总督即驻节于此,由此形成了鼎盛的漕运文化,淮安因之被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在展陈布局方面,博物馆的所有陈列都围绕着漕运主题,通过文物和图板,并结合丰富多样的展陈形式,从漕运与国策、漕运与运河、漕运与淮安三个方面,向广大观众形象地展示和反映中国悠久深厚的漕运文化,重现了明清时期淮安的盛世繁华。
石构件螭吻
据介绍,馆内现有上万件文物,包括当地出土的古代书画、陶瓷类、金银玉石类,以及从河下古镇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发掘的上万张瓷片等,充分说明和展现了淮安作为南北要津、漕运中心的显赫地位。“这里还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等。”张文瑄说,比如古代衡器使用的石权、铁权、方升、方斗,交纳公粮后官府发给的文字凭据——完纳漕粮执照;清漕运总督杨锡绂上奏乾隆皇帝的奏折,由漕运官员绘制的《清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卫漕部队规章制度的清漕标中营炮队条规残碑,漕帮的帮规《道德真经》等,这些都是漕运的文化信息载体,是漕运文化变化发展的物证。
高科技运用实现历史与现实交融
“布展的时候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我们因此也借鉴了不少世博会上运用的展示手段,充分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以及生动形象的场景制作,并在以后的运行中加以维护、调整和完善,努力让观众觉得好看又好玩。”张文瑄介绍说。
序厅,高科技的光影无处不在。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的创意组合,将“千年漕运”的壮阔画卷加以震撼展现——影片从春秋时代开始,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与晋国争霸中原,开凿邗沟;隋炀帝为加强对南方控制,开凿出通济渠;明清时期,运河已成为当时漕运主干道,两岸繁华富庶……一幅幅以电脑特效绘制的精美画面,让人仿佛徜徉在漕运历史的长河里。
在文化展厅里,脚下的一条幻影运河展示了运河两岸的城市、官署、码头、粮仓、闸坝、榷关等信息,这些幻影会随着游人的走动对应出现,并以三维数码影像的方式呈现于运河之上。
走过幻影运河,旁边的柱形屏幕上出现了宇文恺、伍子胥、虞诩、陈瑄等一位位治漕名臣的形象,而只要挥一挥手臂,这些古人就会出现,和游客谈论他们的治漕理念。再往前走,船型超级互动桌实现了游客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它依照船的造型,分别排布10大块漕运民俗方面的内容,包括漕神、海神、天后庙、开漕节、高碑店庙会、漕运与西游记、运河龙舟、生辰纲运输、十番锣鼓和漕运诗词民谣。游客选择触发点,桌上相应的内容随即发生变化,并且所有画面的变化会由桌面任意触发位置贯穿至整个桌面。记者点击“十番锣鼓”,耳边立刻响起了丝弦管竹与铿锵的锣鼓声……
记者随同讲解员一起来到淮安厅前,静态的玻璃影像门画面随即发生变化——一名从徐州南下的信使,快马加鞭前往淮安,将加急密函上报漕运总督。伴随画外音“圣旨到,速开城门”,神奇的魔幻城门立即变得透明并随之打开。厅内,更是以幻影成像的方式生动展示了明清时期漕运官员接到圣旨时的场景。淮安厅河下古街,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钦工肉圆、开洋蒲菜、平桥豆腐等淮扬名菜……栩栩如生的场景和操着老淮安方言的叫卖吆喝声,把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几百年前。
“我们馆是2011年4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当时,国家、省、市级多位领导,省内多家旅行社负责人、企业家代表等近2000位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开馆庆典。”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开馆以来,游客络绎不绝,年接待量达50万人次以上,许多游客专程远道而来,只为深入了解漕运历史。记者采访时,不少正在馆内参观的游客表示,这里与他们想象中的以静态文物展示为主的博物馆有着很大不同,对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展示更加丰富生动,加深了他们对漕运和淮安历史的理解。
全媒体记者 周熔熔 姜晴
通讯员 吴庆章 陈冬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