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人症”,医学上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因为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逐渐萎缩无力,最终瘫痪,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是媒体报道的存活最久的“渐冻人”。淮安也有这样一位渐冻人,从1998年发病开始算起,至今已过去快20年了,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上帝关了一扇门
却又开了一扇窗
“哟,杨杨回来了啊!”“是呀!阿姨好!”
“杨杨啊,知道今天回来得早,这里有馄饨和汤包,下火车没吃早饭吧?赶紧来吃。”“谢谢阿姨啦!我先去看看我爸。”
杨杨来到八二医院住院部内科楼,熟门熟路,经过的每一个医生、护士都认识她,甚至几乎都是看着她长大的。为什么?因为她在这病房里住了11年,这里,就是她的家。一个健康的小女孩,为什么要住在医院病房里?这一切,都要从她的父亲说起。
杨杨的父亲名叫杨建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新沂某军军官。1998年,杨建付突然发病,先是手不听使唤,接着走路也不行了。这个当年的大学生军官,面对“运动神经元受损”俗称“渐冻人”的这一世界罕见疾病,整个人生都坍塌了。杨建付倒下的时候,杨杨刚刚学会走路。
病情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起初,杨建付还能和妻子鲁冬梅前往全国各地求医,北京、上海、广州,杨建付从刚开始自己走路去,到后来被妻子扶着去,再到坐在轮椅上被推着去……2003年,杨建付说不成话了,夫妻俩难受得不行。正好上小学的杨杨学拼音,“我们背熟了拼音表,一行行拼,就能懂他想说的是啥。”到2007年,杨建付的病情严重到连吞咽的功能都没有了,被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
谁也不曾预料到,被专家断定活不过5年的杨建付,在这里一住就是11年。
妻子要照顾丈夫
女儿成了医院的亲闺女
杨杨来到病房,摸了摸父亲的手和脸,笑眯眯地说:“爸爸,我回来啦!”躺着的杨建付眨巴眼睛,牵动嘴角。站在一旁的鲁冬梅也笑着看父女交流。
记者看到,这间病房里,除了两张床位,还有其他病房没有的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电。别人病房里有消毒水味,这间病房里是饭菜味。桌上放着一盆蔬菜,有红有绿,这是鲁冬梅给丈夫准备的午饭,旁边放着搅拌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台呼吸机。
杨建付离不开呼吸机,从他入住起,八二医院的进口呼吸机供他专用,11年来用坏了三台,而且,他的呼吸机,是医院设备科的重点保障对象。这间家庭病房,也是八二医院为杨建付一家特设的。对这一家三口来说,这已经不是一间病房,而是他们仨的家。
刚住院时,杨杨无人照顾,鲁冬梅只好将女儿藏在病房里,但没藏多久,就被当时的护士朱霞发现了。八二医院清楚杨建付一家的难处,在医院病房很紧张的情况下,辟出一间套间给一家三口单独住。从那以后,杨杨的家就安在了病房里,朱霞和杨杨一家的渊源也从此开始。
每天早上杨杨出去上学,放学时,别人回家她回医院,写作业在隔壁血透室或者医生办公室,睡觉在病房或值班室。杨杨功课不会,医生护士只要有空就辅导。办公室永远不锁门,是杨杨的书房。这种情况持续到杨杨考上大学,所有人都说,杨杨就是八二医院的亲闺女。
朱霞也是个有心人。逢年过节,家里烧菜,要多做一份,留给杨杨吃。杨杨高考时,朱霞定了蛋糕和粽子,寓意“高中”。不仅如此,朱霞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鲁冬梅能做到的,朱霞能做到,鲁冬梅不能做到的,朱霞也替她做了。杨杨有一段时间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卑、胆小,朱霞对她说:“这世上,我们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你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只不过你比别人多经受了一点磨难而已。”在朱霞的刻意引导下,杨杨刚开始时像“一只又瘦又小又胆小的猫”,现在变得爱笑也爱说话。
心中有希望
奇迹仍将延续
很快,杨杨要回校了,她坐在床前拉着爸爸的手。
记者问:“舍得走吗?”
杨杨:“舍不得呀!最舍不得爸爸。”
“还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呢?”
“好好照顾爸爸。”
其实,不用杨杨叮嘱,妈妈把爸爸照顾得很好很好。
洗脸擦身,翻身拍背,每日至少三次肌肉按摩、数次吸痰、调整呼吸机……鲁冬梅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的护工。卧床这么多年,杨建付没有一个并发症,他被护理得非常好。
一天中,鲁冬梅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杨建付的。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翻身拍背,接着洗漱,快速上街买菜、做饭,喂饭、吸痰、按摩,有条不紊。下午,她要把杨建付抱到轮椅上坐一会,这样对他的肺有好处,“抱得动,习惯了。”11年来天天如此。11年来,鲁冬梅看着杨建付活成了一个医学奇迹,也看着朱霞从一个普通护士成长为内科护士总长。
朱霞说,当年,我们知道他住下了就不会再回家了,但谁都没想到他会住这么久。“现在我们知道他还会住更久,因为护理得好,他的情况很稳定。”
记者说,杨杨上大学了,有出息,将来好日子还长着呢!这时,病床上的杨建付,笑了。
全媒体记者 李蓉 通讯员 张先达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