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且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他们展示的不是别的,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在第4个“江苏全民阅读日”和第9个中国淮安·周恩来读书节来临之际,全媒体记者专访国内著名诗人赵恺,请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阅读的意义。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力量——即便在黑暗中也依然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光明与希望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向往——对于有诗意的阅读生活的向往。
依靠一本《悲惨世界》
他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现如今,每当提起赵恺的名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那一连串响亮的名头“中国著名诗人”、“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淮安市文联名誉主席”“淮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还有他笔下的《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等作品。但对赵恺来说,他其实更愿意称自己为“读书人”。
1938年出生的赵恺,童年时先是在战火中遭遇丧父之痛,又在解放前夕与母亲远隔重洋。19岁那年,仅仅因为打过篮球说了一句“肚子饿了”,赵恺被划定为右派、地主和拥有“海外关系”的“异类”,并因此遭遇了长达20余年的不公待遇。“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是阅读让我坚持了下去。”赵恺说,在最艰苦的时光里,他试着从书中寻找温暖,从文字中寻找慰藉。当翻开《悲惨世界》时,他如梦初醒:“我突然意识到,冉·阿让就是自己的化身——我不要再拒绝苦难、回避苦难、畏惧苦难。我的尊严被剥夺了,那就自己创造尊严。”赵恺说,至今他仍感念这本书带给他的精神力量,让他学会了“在苦难中发现美”。2000年秋获邀出访法国时,赵恺专门前往巴黎的先贤祠拜谒了雨果墓。当他将自己的双手紧紧贴雨果的墓碑上时,内心里充满了感恩。
知识技能“有效期”只有七年
只有阅读才能让人不断前进
在采访中,赵恺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的母校晓庄师范曾举办一次读书展览,展品中有一部非常特殊的《英汉辞典》,辞典里的每个词条都被人用黑笔涂抹遮盖住,“这本辞典是一位老教师的,他每背下来一个词条就用笔涂抹掉,以逼迫自己加深记忆。后来,他已经能够将整本《英汉辞典》背诵下来。”赵恺说,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他,更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戒尺”,“此后,每当我对阅读感到疲劳、携带、厌倦、慵懒的时候,它便无声无息而又眼里冷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无法回避。”
在成年累月的阅读中,赵恺养成了“追根穷源”的习惯。赵恺说,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性命,值得敬畏。“在阅读过程中,耳熟能详、似是而非、虚实参半、不堪盘诘者众。力不从心但耿耿不释,总希望殚精竭虑、无愧无憾。”赵恺说,他曾因对“料峭”一词词义的心存疑惑,而先后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诸多名校大家寄去附有回复邮票的信函,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说不清”,这个疑惑至今都令他引以为憾。
作为享誉文坛的大家,赵恺爱读、善读,作为阅历丰富的长者,赵恺也希望年轻一代热爱阅读。赵恺说,人与人的差异在于知识:知识的总量、知识的更新频率,在已有知识上的开拓创新能力,“重要在二,致命在三。”赵恺总结道,在日新月异、大浪淘沙的当今,知识技能的“有效期”只有七年。“不跟上世界,不拼搏学习,七年后,等同零。那我们终生填写的学历还有多少意义呢?”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国内青年作家马伯庸曾表示:“读书不能太‘专’,越杂越好”。这其实反映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有不少人正处在一种是“专”还是“杂”抉择当中。对此,赵恺的意见是“博览群书”,“没登泰山何说山?未涉黄河能言河?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过,赵恺也强调,“杂”读不是“乱”读,虽然阅读范围广泛,但依然要讲求“有主次,有巨细,有轻重,有缓急。”
“读书是工程,工程必须规划更要实施规划。砌智慧,砌创造,砌尊严:一砖一石,一血一汗,砌上去。曾国藩说:打开一本书,就必须负责读完它。人生也是一样。”在采访的最后,赵恺希望借助晚报,将这句话与所有读者分享,希望“全民阅读”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全媒体记者 储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