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颂》,这部4万字的小说,今年3月印刷完成。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已经退休十余年的老大爷吕真强。别人退休后忙的是养身锻炼、打牌娱乐,可73岁的吕真强,打牌下棋一律不感兴趣,就喜欢读读写写。
4月16日记者了解到,吕真强平日喜欢读书看报写文章,还喜欢去旧书摊子淘旧书。写一本关于战争的小说,源于吕真强对自己父亲的记忆。他的父亲吕凤权,1943年参军,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198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父亲牺牲时30岁,吕真强才3岁。吕凤权被葬在上海川沙烈士陵园,直到吕真强退休后才找去川沙,在烈士陵园里找到父亲的名字。“我父亲的名字写在最中间”,后来,吕真强在刘老庄烈士陵园西园的墓碑上也找到了父亲的名字。“现在我每年都要去川沙祭拜我父亲,也要去刘老庄献花。”本来,吕真强想以父亲为素材创作,但“我对父亲的记忆实在太少了”,只得做罢。
吕真强想到,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淮安有着特殊的分量。抗战时期,淮安大地发生过许多淮安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黄花塘、刘老庄、车桥……这些地名,至今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抗战故事。可是那会,吕真强还没出生,要写抗战的话,写作素材来源于哪里呢?“都是我年轻时一起工作的老前辈给我讲的故事啊!”
1969年,吕真强从当时的淮阴专区供销学校毕业,去了老家淮阴区渔沟做了一名会计。当时才刚工作的吕真强,机缘巧合,听一起工作的老同志讲了很多淮阴人民的抗战故事。“周家三只虎,苏家两条龙,一个独角‘刘’,蒋家一只大黑狗,都是抗战时很出名的”,“有的老同志自己都参加过抗战!他们讲的都是自己认识的人打仗的故事”。当时,吕真强记了满满一本,没事就拿出来翻,故事记得滚瓜烂熟。退休后反正也闲着,吕真强决定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写一本淮安人民抗战的故事。
为了找素材,吕真强去查党史,也去旧书店淘旧书,查阅各种材料,再结合他的“故事书”里的人物原型,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汇集成册。家人们都很支持他创作,年纪大了不太会用电脑,文稿全靠手写,再由家人有空时帮他录入电脑,“后来买了个写字板就好多了。”
三月,这本小说已经印刷成册,吕真强把书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只是希望能为淮安地区的抗战历史保留一点文字资料。
全媒体记者 李蓉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