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清江浦公安分局以创新警务站建设为依托,整合警力资源,前移巡处警务,实行24小时巡逻处警一体化运作,全面打造“点、线、面”互为交织的网格化、棋盘式巡处新格局,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实战警力增长32.6%
“这个玻璃房子不错,有了它我们在这锻炼就更放心更踏实了。”经常在淮安大运河广场锻炼的陈大爷高兴地说。他口中的“玻璃房子”就是清江浦分局运河广场警务站。
像这样的警务站,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共有6座,每个警务站配备15名民警、20名辅警,分布在辖区交通要道、繁华地段、企业学校等重点区域。
清江浦区是淮安市的主城区,也是2017年淮安公安改革的县级试点区。在公安改革实践中,清江浦公安将深化警务站建设,打造棋盘式街面警务作为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警务站的设立,就是要改变以往基层机关化的倾向,通过机构重组、精简机关,把大部分警力推向街头路面。”清江浦分局局长张波介绍,有别于派出所的千头万绪,警务站的职责就是接处警和巡逻防范,实行网格化区域巡防包干和巡逻处警一体化运作。这一变革,使派出所回归了本职,做强了自身职能,又把警力推向了一线,做精了街面警务,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创建警务站整合警力,该局实战警力比之前增加了32.6%。从谋划之初,警务站就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规格建设,采取纯钢化玻璃结构,统一外观式样,统一警用标识,统一配备执勤装备、通信设施等警用装备,高清探头24小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控,既扮靓了城市,更安定了人心。“一到晚上,远远就看到警务站的警灯在闪,路上巡逻的民警也很多,现在再晚下班都不怕了。”在万达广场上班的刘女士深有体会。
路面盗抢警情下降18.7%
“我现在上班大部分的时间几乎都在街面,街头即工作岗点,警车就是办公室。”万达警务站的民警李闯说。按照警务站的工作职能,站里除留有少量值守人员开展视频巡查和接受群众报警咨询外,其余大部分警力则推向街头路面。根据不同时段网格发案规律特点,通过步巡和车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动态巡逻防控。工作期间巡逻延伸至街、巷、次干道路,高峰时期向公交车站倾斜,节假日则重点倾向街面商铺、人员密集区域。
民警被推向街头路面,24小时不间断动态巡处,直接带来的是街面见警率的提升,有力地震慑了街头路面犯罪。“警务站运行后,街面见警率提升了30%,路面盗抢警情则同比下降了18.7%,这一升一降的对比,就是对警务站模式最好的肯定。”张波说。警务站的位置优势,也直接提高了紧急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当出现重大警情时,各警务站巡逻力量呼应相接,处置变得更加精准有力。
2月27日上午,在浦东花园西门口,一名精神病人持刀在路边乱舞,随时有伤人危险。接指令后,在附近巡逻的淮中警务站民警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同时,现场周边的相关警务站巡逻组也按预案立即赶往增援。在各组民警的通力配合下,精神病人被成功控制。截至目前,警务站已处理各类警情6137起,服务群众500余次。
接处警时间缩短了1/3
今年除夕下午,在淮安市区的红卫桥上,一名男子纵身跳入刺骨的河水中轻生。几乎是在同时,一辆警车呼啸而至,从车上跳下的民警毫不犹豫地冲入河中,奋力将轻生男子救起。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大家纷纷为这位“及时雨”民警点赞。救人的民警叫薛翔尹,是西园警务站的一名“90后”,事发时他刚好就在附近巡逻。他告诉记者,男子能够及时得救,更多的是得益于警务站的最大特点,就是接处警快。
据介绍,该局把城区6个警务站划分为24个巡区,巡区内所有巡逻民警处于24小时接处警待命状态,每一支巡逻队就是一个动态处警队。指挥平台一旦接到群众电话,按照就近原则,一律派送至相关警务站处理,由附近的巡逻队负责出警。
“以前在派出所接处警,我们是接到上级指令才会去处警,但现在到了警务站就不一样了,每天都要在指定接警区内24小时不间断巡逻,有警出警,无警巡逻。”淮中警务站的民警陈飞告诉记者。而对于警情的处置,也有明确的分工。遇纠纷、服务类警情,由警务站直接处理。刑事治安警情则由警务站民警现场确认后,通过分局指挥室转发至派出所,再由派出所、业务大队开展后续工作。
“这样改革的最大好处就是,部门的职能更加清晰和专业了,警务站专职接处警,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而派出所和业务大队也能更集中精力办案,警务效率自然就上来了。”张波介绍道,分局的刑事案件破案率较改革前上升了11.5%。他们还为这一运行模式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推行“指挥派单,部门履职”联动机制,抓住接警、处警、所站联动三个关键环节,优化整个流程,实行“警务站无条件出警、派出所无条件接收”原则,同时强化勤务督导考核,严防所站相互推诿扯皮,确保新型警务模式高效运转。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