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21:37:33掌上淮安热:

这些先天之利助力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淮安与大运河城水相依、相伴而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具有地利和先天之利。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焕发了新的活力。

  历史悠久、运河遗产富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其北端位于淮安区末口。隋唐年间,沟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也在淮安境内,见证了隋唐大运河的繁荣。明清两代,漕运总督驻淮安府,河道总督驻清江浦,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成为运河沿线著名的“运河之都”。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不含城区古运河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含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5处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以及运河沿岸兴建的公署、钞关、船闸、驿站等运河文化遗迹,加之因运河开凿而衍生传承,独具运河区域特色的民俗、歌舞、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淮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地位卓越、运河文化丰富。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淮安在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地位凸显,素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形成了大运河上“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孕育了“地位卓然的漕运文化、中枢集成的河工文化、开放融合的淮扬文化”,为我市传承运河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质素材。

  机遇叠加,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机遇在淮安叠加,为我市摆脱传统产业递次转移的路径依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东融西拓、南联北接”步伐,走好特色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由“跟随者”向“探索者”转变,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全面启动,有效解决了淮安国家级战略盲区问题,为我市实现跨越崛起注入了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杨尚 通讯员 周玉龙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