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病不再拖,大病不再扛,重病能治愈了!”“就医环境好了,连我们村级卫生室也大变样了!”……2017年我市坚持医改惠民目标,聚焦各项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综合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切实减轻了特殊困难群体医疗费用负担,“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逐步成为现实。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两年多时间里取消了1800种药品加成,降低了70多种大型检查费用,提高了2175项医疗服务价格。取消无陪护理等15个项目,一般手术费、四级手术费分别合理提高30.43%,52.7%。完善财政补偿方案,市本级公共财政2017年安排医疗卫生事业与计划生育经费3.28亿元,市级财政直接安排综合医改资金约1.34亿元,其中对市直公立医院人员等基本支出补助4446.59万元、公立医院改革专项补助2000万元、公立医院贷款贴息500万元。
提升基层首诊能力提升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提升工程,淮阴区、淮安区创成全省首批基层卫生十强县区。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所乡镇卫生院、1460个村卫生室全部达省定标准。创成58个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1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69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135个示范村卫生室、18个基层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基层医疗机构均开设中医馆和中药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90%以上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紧密型医联体持续建设
制定出台推进纵向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推进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对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加入12个跨省医联体和10个专科联盟。市级建成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5大医疗集团,县域内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成立13个医联体,覆盖224家医疗机构。医联体(医疗集团)内上下流转病种、转归和流程更加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全年向二级以上医院转诊患者4.5万人,二级以上医院下转恢复期(康复期)患者近3万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进
以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乡镇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787个,建成55个家庭医生工作站。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签约264.71万人,签约率达54.49%,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4.19%,特殊人群签约率达98.9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每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月均上门服务6次,签约家庭满意度超过90%。
提升医保补助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425元提高到470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240万元。原县区门诊特定项目(病种)范围由11至17种扩大到18种,对符合政策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部分,一、二、三级医院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85%、75%、65%。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均保持在95%以上,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3.55%和70.04%。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435万人,重大疾病保障由20类扩大到22类。对重点医疗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基本医保住院报销待遇和大病保险待遇给予倾斜,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多重保障机制,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体医疗负担。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
将补助经费提高到人均60元,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年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520万元。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以及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扩大项目覆盖面。推广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截至2017年年底,建立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436.9129万份,管理高血压患者47.3261万名、糖尿病患者13.9039万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9793名,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9.13%、77.25%和91.41%。
推进健康信息化建设
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应用平台,实施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等12个“智慧医疗”项目,市、县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覆盖及互联互通。市级层面建成远程视频会诊中心,构建远程会诊网络。医联体内开放远程医疗、远程影像、专家门诊预约平台。县级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消毒供应、病理诊断、技能培训”五大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中心化管理。
(全媒体记者 费欣宇/图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