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本报通过现场直击的方式,连续报道《问路》如实呈现我市交通现状。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末附2月1日专题报道《问路》)
2月2日,市公安交警、规划、运管等相关部门邀请本报记者共同参加座谈,市交警支队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及淮安区、淮阴区交警支队负责人悉数到场。座谈会以专题报道《问路》为线索,为城市交通“舒经活络”寻找“良方”。
✦✦重视
《问路》专题报道反响强烈
市交警支队牵头“把脉问诊”
在2月1日,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尹志刚了解到媒体对交通拥堵的关注,迅速牵头组织了这场涉及交警、规划、交通、设计院、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座谈会。2月2日下午2点,交警、规划、运管等相关部门近20人准时到达市交警支队参与座谈。与城区交通相关的市交警支队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及淮安区、淮阴区交警支队负责人就各自情况进行了交流。
座谈会上,淮海晚报民生新闻主任江安对《问路》专题报道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报道见报后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反馈。
在座谈会上,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刘锋说,本次报道摆事实,讲道理,确实把早晚高峰拥堵的问题找得比较准。刘锋介绍,本次座谈会主要想就专题报道上梳理的堵点,共同进行交流并研究下一步做法,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
✦✦交流
警力几乎全扑到一线疏导
仅靠警力可缓解难“治本”
专题报道《问路》中,清浦大桥、承德路大桥及周边地区是记者现场直击的一个重要堵点,尤其是两个大桥的区域,一到晚高峰就排起长长的车队。
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陆玉宝说,自从大运河桥、八亭桥封闭施工后,大量车流集中从清浦大桥和承德路大桥通过,即便交警在现场不断疏导,仍挡不住源源不断的车流,“我们的要求是警力跟着路况走,有堵必疏。一到节假日,交警甚至要待到晚上七八点才能走。想真正解决还得等大运河桥恢复功能,内环高架正式通车。”
“面对拥堵,我们在坚持‘一路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同时,实行区域外围控制方案,在核心管制区交通流量饱和后,提前在外围进行管控。”市交警支队秩序大队大队长孙现章说,“有时候外围的车流慢一点并不是坏事,如果都涌向核心管制区,水满则溢,那整条路都被堵死了。”
刘锋说,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警力,但支队的警力确实很紧张,“以一大队为例,以前号称‘百人大队’,现在就剩59名警力。从整个支队而言,现在的警力几乎全部扑到一线疏导交通了。”
“靠警力保畅,确实对交通拥堵有缓解效果。”刘锋坦言,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警力难以“治本”。
✦✦探因
重要区域连接点封闭施工
众多车流集中到其他路段
一面是交警长期不遗余力地保畅,一面是早晚高峰期部分路段长长排起的车流,为何城区道路拥堵仍然是个难解的命题呢?究其原因,综合分析有五:
☞多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城市重要区域的连接点处于封闭施工阶段,车流被迫集中到其他路段,城区交通“压力山大”;
☞支小道路等城市“毛细血管”不发达,分流主干道压力有限;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滞后,存在部分路段过于狭窄、公交站台位置不合理等问题;
☞交通管理科学性有待提高,信号灯智能联动系统建设“欠债太大”;
☞随着开发区纳入主城区,生态新城板块逐渐活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民跨区出行需求迅速增长,促使交通流量不断攀升。”
✦✦问路
相关部门和市民通力协作
“乐行淮安”之路越走越宽
刘锋在座谈会上表态,市交警支队将根据专题报道《问路》中梳理的堵点,请各大队依此制定“一点一策”方案,并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信号灯智能联动系统的建设。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向管理要警力,将“治堵”保卫战进行到底。
另外,他要求各大队要继续提高轻微事故的“快处快结”比例,加大对违法交通行为的查处,减少上述事件对通行的影响。刘锋还建议,市民尽量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市规划局市政处处长李洁介绍,新修编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有着明确的要求,“规划对道路的宽度、密度有所要求,包括已经进行的对城市快速路线网和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都能对城市治堵有所帮助。”
市运管处城市公共管理科科长顾祝雷认为,想解决城市拥堵,目前我市应该着力于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大力发展有轨电车、云轨等中运量公共交通项目,并且进一步保障公共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的优先地位。他透露,在今年我市将着力于公交专用道、一定时间内公交免费换乘、公交信息化等项目的研究,这些都将提升我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让更多市民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记者:江安、姜晴、周涔嘉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