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安市公安局指挥大厅,近80平方米的LED指挥大屏上,可以全面支撑视频图像、数据文字、信息系统等的快速调用、直观展示。
去年以来,淮安市公安局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引擎,全面推进公安指挥中心转型升级,由传统接警派警、被动反应式的110警情指挥,向大数据条件下以预测风险、引领行动、便民服务为主要任务,超前主动式的全局性警务指挥转变。
重组指挥架构
政府应急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合二为一,在全省首家组建了副处级建制的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将情报、指挥、交办、督办事权统一归口,凸显实战指挥的权威;在此基础上,改革勤务运行模式,打破警情、社情、舆情处置职能分属不同内设机构、各自单独运行的束缚,整合指挥中心内部警力,组建了6个“三情合一”处置班组,每个班组由当日值班长统筹负责,设置指挥调度、情报交办、舆情监测等8个岗位,在指挥大厅全天候轮班处置。同时,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的“小目标”理念,依托指挥大屏各类可视化场景,紧盯每一起案件指令交办情况,实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整合指挥资源
强化数据汇聚。通过部门交换、技术采集、购买服务、省厅支持、公安业务采集等五种方式,汇聚整合了500余类近450亿条数据,为建设深度应用提供支撑;强化系统集成。推进12个警种部门携专业平台系统进驻指挥大厅,强化实战应用、增强研判支撑、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向共享共用转型升级;强化视频应用。把视频图像作为现代警务指挥的重要支撑,全力推进视频监控实战应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监控摄像机25万台,其中公安自建4.5万台,联网1.8万台,总体规模和运行质态位于全省前列。
建强指挥手段
积极探索警务指挥向移动应用、向智能关联、向在线服务等延伸,搭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智能指挥调度平台。在平台上开发了“警情关键词”模块,报警内容一旦出现敏感字段,系统将同步自动报警,提示指挥人员高度重视;通过运营商自动推送、短信提醒报警人发送、与标准地址库匹配、接警员手工标注等,对报警位置进行定位,直接推送至处警民警警务通手机上,指引处警民警快速到达警情现场;要求处警民警从警情签收、到场报告、处置完毕三个关键节点,严格按标准在警务通上操作上传,自动形成处警档案,实现全程智能监管;在平台上还专门开发了数据在线服务窗口,实时提供查人、查车、查号码等在线交流服务,为基层一线处警提供高效精确的响应支撑。
创新指挥机制
建立数据、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工作机制。依托“数据+手段”支撑情报研判,形成情报产品,一般情况下,指令下达给各地、各警种部门进行处置;重大敏感事项直接指令专业警种行动队开展线索查证、舆情导控等工作,全面减少指挥层级,提升指挥效能。
2017年8月1日,在清江浦区军营西路,连续发生两起飞车抢夺警情,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迅速组织研判,通过视频分析准确获取了嫌疑人特征和作案路线,指令刑警、巡特警和清江浦、淮阴分局,开展针对性侦查和防范工作,多警种联动仅用28小时就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
去年9月8日晚,淮安市多个微信群传播一段两名男子在汽车内拍摄的造谣视频,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迅速牵头开展合成作战,通过造谣视频发布时间与事发地周边的监控比对,很快锁定了发布造谣视频违法人员驾驶的车辆,再以车找人于9月10日下午,成功将2名拍摄和传播造谣视频的违法人员抓获。
推动为民惠警
充分发挥在全省地市公安机关中“互联网+政务服务”与“网络民意监测”两项工作都由指挥中心一个部门归口统筹的优势,推动同向加力、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1+1>2”的聚合效应。
针对群众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办事的需求,建成了13个市县公安机关微信公众号组成的淮安“微警务”集群,推出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在线服务项目78项,其中微警务热线、执法公开、大学生互动论坛等三个特色项目,在全省属于首创;已拥有关注用户168.5万人,全省排名第四,提供服务585.6万人次,把为民服务从窗口、网上延伸到掌上、连接到指尖,打造“掌上公安”,把“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变成现实。
同时专门建立实体化运行的微警务访评中心,对“微警务”每一个项目办理,在线下开展访评和回应,实现了民意诉求网上网下的同步互动,“微警务”在方便群众办证、办照、办事的同时,也减轻了基层民警和一线窗口的压力,收到了为民、惠警的双赢效应。
■记者 杨尚/文 管伟法/图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