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来我市共实施绿色制造项目30个,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700亿元,分别增长12%和13%。
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创新能力极大激发、工业支持力不断增强……以上几组数据从不同维度显示了淮安经济螺旋上升的良好质态。今年来,我市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实体经济,聚力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脊梁更坚挺
骨干企业增势推进
鹏鼎科技多层挠性线路板、国信淮安燃机热电联产、淮江科技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德科码半导体芯片、葛洲坝再生资源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安装设备,即将投产;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芯片项目厂房封顶;敏安电动汽车、欣乐康合成洗涤用品、华电金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全面开工……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骨干企业建设呈现出加快推进的势头,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是着力点,骨干企业是主力军。今年来,我市把骨干企业培育作为重点重抓的大事之一,在全市启动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分解5类企业,挑选规模企业57户、高新技术企业18户、拟上市企业33户、行业“小巨人”企业30户、重点后备企业20户,共158户,精选培育对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骨干企业。
健全服务网络,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文成立淮安市骨干企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淮办发[2017]29号文),为骨干企业培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11位市委常委、5位人大领导、6位市政府领导、7位政协领导分别挂钩相关企业,市四套班子领导共挂钩帮扶企业73户。结合市直相关单位的主要职能,市经信委、发改委等37个职能部门,共计挂钩帮扶企业85户。在市领导的关心下,德淮半导体建设进展顺利,作为百亿级重大项目,从开工到主厂房封顶和设计研发中心揭牌,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展现了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项目建设的典范。
健全一企一策,狠抓精准帮扶。对158户重点企业逐户制定培育季度计划表。针对大企业,支持其进一步扩张规模,突破发展瓶颈,提高行业地位。针对潜力较大的企业,引导其加强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配套经费,支持企业实施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人才引进、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坚持问题导向,谋求政策福利。各挂钩领导、部门指定专人跟踪骨干企业问题解决进度。五个工作日内会办企业提交的问题,明确办理部门、主要办理人、办理时间。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研究研判,重大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研究会办。市经信委结合自身职能,今年以来帮助90余户企业争取直购电30亿度,节约成本1亿多元,其中仅淮钢特钢就争取直购电近7亿度,节约电费近3000万元。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今年来我市规模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24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0户,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20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户。其中,淮钢、淮阴卷烟厂开票分别增长57%、11%,拉动全市增长4个百分点。“小巨人”企业发展良好,截止目前,已培育市级以上小巨人企业30户,其中省级8户。
“软”实力显“硬气”
服务业持续发力
11月24日下午,“大数据区块链与物流快递行业峰会”在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学术界的专家以及物流、快递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峰会为参会企业提供了“知识、人脉、商机”一站式服务,期间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现代邮政研究院还与淮安市邮政管理局、淮安留学生创业园、淮安市现代物流学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同期,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协同我市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创新要素高效流通聚合。
……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特色鲜明,已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优势特征。据统计,1-11月,全市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0亿元,同比增长9.2%,占GDP比重为47.8%;实现“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加值1287.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7.1%。
项目建设聚力。加强项目招引、跟踪服务和动态监测,建成“4+3”服务业特色产业监测系统、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厦大服务业培训、台湾现代服务业招商等活动。前三季度200个5000万元以上特色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449.2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3%。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传化智能公路港一期建成运营,天泉湖养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竣工。
重点领域聚焦。大力实施“互联网+”20项行动计划,统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做强现代物流业、做精文化旅游业、做优新兴业态,重点打造港口、铁路、航空三大核心枢纽区,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旅游等产业互动发展,构建“一核两圈五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平台载体聚合。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升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淮安软件园等载体,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初审新认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8家,现有29家省、市级服务业聚集区入驻企业1.3万家,实现就业超10万人。
沃野奏响“丰收乐”
现代农业特色发展
农业“4+1”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9%,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盱眙、金湖获批国家农业公园,涟水现代农业园区创成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回眸2017年农业发展轨迹,这一个个闪光点串起了最美的珠链。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按照“三重抓一深化”要求,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农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前”良好发展态势。
“4+1”农业突显特色。强力推进“4+1”主导产业发展,在环白马湖、洪泽湖区域建设优质稻米核心基地70万亩。“5151”高效园艺面积增加6.2万亩,打造省级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和蔬菜新品种展示中心各一个。特色水产面积72万亩中,虾蟹占据主导地位达54万亩。新增各类休闲经营主体30家,休闲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三产融合如虎添翼。全年累计招引投资超3000万元以上项目75个,农产品加工链条拉长增粗。重抓农产品“触网触电”,拟订编制“126”农业大数据建设方案,培育活跃农产品电商562个、总数1万多个,申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个,实现网上销售额40亿元以上。南京(淮安)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落成,50多家涉农企业以展促销,成功举办2017淮安名特优农产品(南京)展销会,总销售540万元,进场市民十多万人,叫响江淮鱼米乡。
新型主体再注活力。重点扶持18家农业龙头企业做大体量规模,新增新业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到48家。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借智提质”,10多名院士先后在龙头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全市5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5.25亿元,带动农户数91.32万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8950户,统防统治率达61.5%,各类新型主体加速涌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不竭活力。
农业生态更显本色。严格 “土十条”深化落实,启动190个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项目,新增省级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8个,全市主要作物配方肥施覆盖率90%以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4万亩,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占比达78%。强化“263”行动,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226 家,畜禽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继续领跑全省。
(记者 唐筱葳)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