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以建设“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省级试点为契机,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实名制为基础,紧扣“精准”二字,探索出一条“阳光透明监管、精准扶贫脱贫”的新路子。
对象精准识别——核查体检亮“撒手锏”
“头脑一热犯迷糊,种下了‘苦果’。”说话的是淮阴区徐溜镇韩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戚某。前不久,戚某指使村会计吴某将其纳入低收入户,获得扶贫公益性岗位奖补资金2000元。目前,戚某已被立案查处。
戚某被及时查处,归功于我市“阳光扶贫”监管亮出的“撒手锏”——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面“体检”。统计显示,去年全市开展的基层“五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累计查处的834件案件有60%涉及扶贫济困领域。确保扶贫对象精准,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操作中,我市在民政部门已有的申请救助家庭比对中心基础上,建立了全市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对接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单位,定期比对车辆、房产、财政供养人员等13类信息,先后发现存疑问题5.2万个。针对存疑问题,市纪检部门迅速予以核实,倒查追责,处理相关责任人1568人。
资金精准滴灌——过程环节装“探照灯”
在精准滴灌理念引领下,我市再造扶贫项目选定机制,打造扶贫项目库,针对不同项目邀请发改委、农委等部门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评审,择优推荐,提高项目科学性、精准性。
市纪委在摸清扶贫资金“家底”的基础上,重构资金归集、拨付环节,实行“全程留痕”“全貌公开”。除资金、政策、项目外,“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将所有帮扶对象信息集成到系统,所有建卡户信息均可查询,永久保存。发现问题,可使用手机APP实现举报“一键通”,保证实时可查,人人监督。
除此以外,我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设置了部门内部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纪委再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分级分层授权监督管理,精简了扶贫资金的拨付环节,拨至部门、乡镇的是“资金指标”,资金则保留在市、县区两级财政专户上,由财政专户直接精准拨付到扶贫对象、扶贫项目。
与此同时,我市从制度出发,制定完善了《“三个一”帮扶体系责任清单》《扶贫资产管理办法》等“1+N”制度体系,出台“阳光扶贫”工作问责办法,明确问责情形、方式、程序和结果运用,对7类34种情形实行严肃问责。
责任精准定位——行动机制设“硬杠子”
涟水县厉渡村村民严保成种蘑菇是一把好手,想通过种蘑菇甩掉“穷帽子”,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帮扶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为其申请到6万多元低息贷款和精准到户扶贫项目资金。半年后,老严种的蘑菇喜获丰收,净赚了2.6万多元。
为使帮助责任落到实处,我市从行动机制上发力,要求市级帮扶责任人每个季度、县区帮扶责任每两个月、镇村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走访各不少于一次,同时研发了手机APP客户端,为每个帮扶责任人设立账号,帮扶情况不仅在手机APP中全程留痕,后台管理部门也可随时查看,对辖区范围内帮扶人员未按要求履职的,系统将及时进行预警提醒。
“硬杠子”催生“硬招子”。淮阴区双庄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今年以来,挂钩帮扶单位市纪委会同当地政府,积极争取200多万元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帮助双庄新上5套烘干房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4.03万名帮扶责任人已深入到结对的8.21万户低收入农户家中,结对帮扶率、实地走访率、信息采集率均达到了100%,扶贫与扶志并重、“输血”与“造血”并举、入户帮扶与整村推进并行的“阳光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