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淮安实际,树立文化自信,可归结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挖掘淮安文化的特色,二是将文化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淮安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如周恩来纪念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苏皖边区政府、刘老庄连等红色文化载体,还蕴含有大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漕运文化、盐文化等传统文化积淀。淮安文化建设上台阶,发扬这些独特文化资源优势自然是题中之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突出淮安文化建设的“特”字,即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并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时代价值。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淮安已打造了学习周恩来精神的阵地、平台、载体和队伍,形成了长效机制。以周恩来精神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党性教育品牌在省内外,乃至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在淮安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为特色,已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精神突出的体现就是他对信仰的坚信和坚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工作求真务实的作风。学习周恩来无限忠诚、甘当人民公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淮安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使命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淮安文化建设要以此为依托和依归,将周恩来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与党性教育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相结合,在提升文化精神感召力上彰显淮安特色。
淮安市委一直致力于按中央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文化建设。曾推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精品力作”“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深化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等战略举措。文化建设因关联到精神世界的改造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易在短期产生有形效用,应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胸襟,久久为功,在做实两个根本导向上坚持不懈。一是人民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无论是理论的学习宣传,还是研究阐释;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引导,还是管理;无论是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是笃实践履,都要坚持根本的群众导向。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体现在文化生活方面。“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要着眼于不同群体需求差别化,求得实效。二是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曾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从根本上指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央在近几年开展的各项专题教育中也多次强调,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等问题。着眼于问题,能够解决“破”什么、“立”什么、“树”什么的问题,是主观世界建设的基本规律。具体到淮安文化建设工作上来,就是要从淮安发展所处实际出发,从群众困惑的问题出发,从干部关心的问题出发。理论研究宣传者自己搞得清楚,说得清楚;不同认识水平的人能坐得下来,听得进去,真正达到“走心”的实效。
(作者系淮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