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在家养猪种地,仅够一家几口糊口度日,现在养殖成了规模,能年收入三万多元。”淮安区复兴镇田桥村的田文洪原先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勉强度日,市帮扶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助他发展养殖业,收回的资金继续用于扩大养殖规模,田文洪家的生活有了新滋味。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市委书记姚晓东指出,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淮安在全省试点建设“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探索出了一条“阳光透明监管、精准扶贫脱贫”的新路子,提升了扶贫脱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真正达到小康道路上,一个不能少,一户不能落。
9月底,我市“阳光扶贫”系统已由省扶贫办向苏北其他四市推广。
聚焦低收入农户——
一个不能少
市司法局干部常雪峰是淮安区席桥镇王口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每次入户走访后,他都会在“阳光扶贫”APP上定位签到,上传现场图片,填写帮扶笔记。“这款APP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手机定位,倒逼我们把帮扶工作做得更实更细,”常雪峰告诉记者。
“阳光扶贫”工作中,我市每名帮扶责任人都要下载“阳光扶贫”APP。帮扶情况不仅在手机APP中全程留痕,后台管理部门也可随时查看,对辖区范围内帮扶人员未按要求履职的,系统将及时进行预警提醒。
为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我市紧紧盯住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这一关键环节,建立大数据比对核查机制,对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面“体检”,确保人的实名制和真实性,建立全市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对接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单位,定期比对车辆、房产、财政供养人员等13类信息。全市共核减不符合条件低收入户 0.75万户2.4万人,新增符合条件低收入人口8221人。
“扶贫搬上互联网,精准透明有章法,”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督查和具体核实,结对走访去没去、采集信息全不全、帮扶措施实不实等问题一目了然。根据督查情况,市委、市纪委已多次进行督查通报,一批扶贫不力的帮扶责任人被曝光、问责。目前,市县乡村四级4.49万名帮扶责任人,已深入到结对的9.03万户低收入农户家中,结对帮扶率、实地走访率、信息采集率均达到了100%。
精准施策助致富——
一个不能漏
由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和淮安区钦工镇政府共同引进的江苏天裔鸽业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蛋鸽养殖基地。为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杠杆作用,增强扶贫“造血”功能,淮安区将2016年度财政精准扶贫资金、“五方挂钩”后方单位筹措的帮扶资金共计2060万元用来兴建高标准鸽舍206幢,租赁给天裔鸽业使用,年收益为总投入资金的16%计329.6万,可实现该区2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帮助近万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天裔鸽业还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进场打工,人均收入不低于3000元/月。
在阳光扶贫过程中,我市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原则,全面归集财政资金、捐助资金、其他资金3个类别、28个条线的扶贫资金实现全口径、全覆盖。通过梳理归集,淮安首次摸清了“家底”,全市扶贫济困资金共18.6亿元。通过逐层逐级展示,掌握哪个部门哪条线资金,怎么来的、怎么使用的、还有多少闲置结余,资金具体用在哪、落在什么项目上,一目了然。
在帮扶工作中,我市坚持因户制宜,制定产业帮扶计划,帮助解决好资金、项目、技能等方面问题。去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79亿元,支持59936户低收入农户发展种、养、加和流通等生产性、服务性增收项目;共培训低收入农户11359人次,帮助他们掌握高效蔬菜种植、龙虾养殖、食用菌加工、烹饪、家政服务等10余种实用技能,就业率90%以上。
项目去掉“穷根子”——
一个不能缺
对盱眙县黄花塘革命老区,省直14个部门进行“点对点”式扶贫,小河农业、汉世伟循环农业产业园等龙头项目相继落户。其中小河农业项目与农户合作开展虾稻共作,带动养殖户500户,解决至少1000人的就业问题,农户实现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我市不仅实现所有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全覆盖,而且形成了整村推进、“龙头企业+村+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光伏+村+农户”模式、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或集体农场模式等多种帮扶模式。去年以来,市级各帮扶单位投入自有资金3107.1万元、协调资金2730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86个,为经济薄弱村带来了有力支持。
通过阳光透明监管,实现精准扶贫脱贫。去年全市有4万户、14.1万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收入达到6000元,44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今年预计有1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45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我市将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不断完善体系,集中力量攻坚,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刘昊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