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王小艳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淮安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从教14年来,她用善心抚慰学生、用耐心教育学生、用慧心引导学生,不嫌弃、不放弃,让残疾儿童添灵气。
“善心”育苗,不嫌弃
2008年冬季开学的时候,特校增设了培智班,王小艳成为第一届培智班班主任。她所教的学生里,有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的;有脑瘫,控制不了口水,走不了路的;有不会讲话,常以哭叫来表达诉求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的时候,有躺着的、拍桌子的、想说就说的、随便溜达的,更有稍微不注意开门就往外跑的……
面对这一群孩子,彼时还没成家的王小艳毫不嫌弃。口水流下来了,她手把手地教孩子拿纸擦掉;一不小心在教室里大小便了,她找来备用的衣裤给孩子换上。
当时,班上有个姓肖的女生重度智障,基本没有表达能力,对一直陪伴的奶奶有很强的依赖性。没有奶奶陪同就不肯进教室,即使被老师抱进教室也是哭闹不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王小艳决定先从奶奶入手,一有时间就和奶奶交流、谈笑,试探性地摸摸小丫头的头,发现她鼻涕流下来了就及时拿纸巾帮她擦掉。渐渐地,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了她,上课也不需要奶奶在教室陪了。每天一进校园,看到王老师,她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大声地打招呼,放学的时候也会跑到王老师跟前用手指戳戳她,跟她挥手再见。
“耐心”指导,不放弃
特校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在王小艳眼里,他们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每当开班伊始,她都详细询问记录每个孩子的残疾类别、求医经历、成长环境。她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并进行反复练习。为了让孩子看懂上课的信号灯,她足足训练了1个月。
学生残疾类别不同,程度不一,对班级授课来说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挑战。王小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特点,选定教育主题,辅以行之有效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对书写困难的学生,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做手指操;对情绪焦躁的孤独症学生,她找来能让人安静的轻音乐;针对数字障碍的学生,她教他们唱数字歌,做数字操……
在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核评比和劳动分配上,她充分考虑因人而异,强调分层次和个别化教学。她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每到学习新的知识,她都会绞尽脑汁找实物、找图片、找动画,常常亲自动手制作教学具。
课堂上,她尊重每个孩子的表现机会,采用“代币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帮助这些孩子树立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她努力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微小变化,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为了切实保障重度残疾孩子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初,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王小艳率先请缨。马甸镇的脑瘫女孩小怡成了她送教上门的对象,11岁的小怡父母离异后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长对她的最大期望就是能够生活自理。王小艳从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识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对她进行科学评估,针对她的主要障碍,确定项目开展训练。通过1年时间多次的上门服务,小怡在运动技能、生活自理、语言表达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性格也较从前更加活泼,并且还喜欢上了音乐。
“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其实都是普通孩子,他们的生命应该释放价值,只要我们教育得当,花儿总会开放的。”王小艳说。
“慧心”引领,添灵气
王小艳坚持走“双师型”专业成长道路,长期兼职承担聋哑学生的职业技术课。在特校,她有一个手工工作室。这些年来,从最初的剪纸开始,她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在她的工作室里,有做工精细的十字绣、色彩明艳的数字画,还有形态各异的串珠作品。
2018年5月1日下午,作为志愿者的王小艳和残疾学生一起,带着爱心环、发财猪等上百件串珠作品,来到河下古镇参加团区委组织的“传家风 共成长”公益义卖活动。她和孩子们的作品深受游客喜欢,不少热心游客向她请教制作技巧。
王小艳对孩子们真诚的爱让她收获了学校领导的信任。2012年开始,学校让她负责培智部的学生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她相继组织了“奔跑吧,兄弟”“骑乐无穷”“蚂蚁搬豆”“袋鼠投篮”“小鸟回窝”等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巩固了培智成果。
连续几年的“六·一”儿童节,王小艳都组织不同形式的趣味亲子活动,指导家长通过“亲子游戏”增进亲情,了解培智孩子的真实需求。
课外系列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培智学生的动作技能,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家校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家长们看到孩子得到尊重,无不感慨万分,也感激不已。
为了提高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她还多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活动。他们去过周恩来纪念馆、菜场、超市、古城墙遗址公园,还乘着有轨电车去钵池山公园放风筝……
课堂上的有效指导,课外的实战演练,让培智孩子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他们的脸上也逐渐增添了灵气。
跋涉在特殊教育的旅途中虽然有数不尽的困难和辛酸,但王小艳依然乐在其中,她一直用“三心”浇灌残缺的花朵,润物无声,花开也艳。(李文君)
融媒体编辑 王莹莹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