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杜延兰,今年70岁,住在盱眙县管仲镇崔岗村杨庄组。母亲一生勤劳朴实、贤惠善良,家人尊重她,邻里喜欢她。
柔弱肩膀挑起生活重担
母亲杜延兰,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兄弟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四,因生活困难,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目不识丁,但母亲在通情达理的外祖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小知晓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了善良朴实的性格。
母亲幼时,家庭贫困,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很懂事,烧饭、缝补衣物、下田干农活等,样样都抢着干,想方设法减轻家人负担。
母亲十七岁时,她看到很多人到淮河边的芦苇荡里砍芦苇,再挑回家卖钱贴补家用。芦苇荡离家三十余里,肩上芦苇有百余斤重,成年人挑回家都要累得精疲力尽。母亲不顾外祖父母反对,拿起家中扁担就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去了芦苇荡。
别人挑芦苇,都是左右肩互换,这样,既能减轻疲劳,还不耽误行程。而母亲只习惯用左肩挑,为了跟上大家步伐,在别人换肩继续赶路时,母亲只能咬牙坚持着。等到家时,母亲柔弱的肩头往往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甚至被磨破了。但母亲没有抱怨一声,当挑回来的芦苇被换成钱贴补家用时,她就感到十分开心。等村里的大人们再次相约去芦苇荡时,母亲又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去。
虽然生活清苦,但喜欢唱歌的母亲仍然不时用歌声表达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家乡临近有“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徽,常有安徽艺人过来卖艺,母亲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曲调优美婉转的黄梅戏,还加入了村里的宣传队,由此认识了宣传队里的主角——我的父亲。
村里宣传队每次在排练创新节目前,都由父亲前往镇上宣传队,学改编过的黄梅戏,再传授给村里宣传队员。父亲头脑灵活,领悟快,往往半天下来,一个节目就全学会了。在宣传队,母亲常常和父亲唱同台戏,《老俩口学毛选》《天仙配》《牛郎织女》……慢慢地,母亲对父亲生出了爱慕之情,父亲也喜欢上了勤劳美丽的母亲。
用勤劳的双手盖起新房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祖母随即和他们分了家,祖母让他们临时住在一间祖屋里,只分给他们两个板凳。没有桌子,母亲就砍掉家里的一棵枣树,请人打成一张又矮又小的餐桌。为早日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母亲越发勤俭持家。后来,父亲到乡农机站上班,顾不上家,母亲一边含辛茹苦带着年幼的一双儿女,一边忙农活、料理家务,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似的。
每到农忙时候,也是母亲最为辛苦的时候。那时旱田多,春天种花生,秋天起花生。老家土地多是粘性土质,起花生时,需用铁锹一下下挖花生的根部,再一下下拔花生秧,把花生根部的泥土抖落下来。母亲白天起花生,晚上还要把拖到家门口的花生秧上的花生果一一掼下来。
夜深人静时,我们兄妹俩进入梦乡了,母亲在煤油灯的映照下,一下又一下地掼花生,精疲力尽了,就依偎在堆积如山的花生秧边小憩一会儿,然后又接着掼。往往直到天明时分,母亲才将头天收的花生秧全部掼下果来,而后,她顾不上休息,又忙着下田起花生了。
两年后,父母终于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房屋简陋,但他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顾危险救起落水邻居
善良的母亲和邻里相处非常和睦,在别人需要帮忙时,总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
一次,正在家门口洗衣服的母亲见邻居王奶奶慌里慌张地找孙子小成,就关心地问王奶奶:“多久没看见孩子了?都找了哪些地方?”王奶奶紧张地回:“都找半个钟头了,各处找遍了,也没有看见孙子的影子,不知跑哪儿去了。”母亲听罢,心里咯噔一下——小成才四五岁,没人照看容易出问题。预感不妙的她放下手中衣服,赶紧往不远处的沟边跑。果不其然,小成已经漂在了沟面上。母亲见状,忘了自己不会水,她顾不得危险,急忙下到一人深的沟里,将不省人事的小成拖上岸,又将他的头朝下,身子搭在自己的双腿上,再轻轻地拍打他的后背。不多时,小成“哇”地一下吐出肚里的水,人也慢慢醒了过来。
顽强自救不向病魔屈服
奶奶一向对母亲比较苛刻,但母亲从不和她计较,只要奶奶上门,母亲都会炒上几个菜,倒上奶奶喜欢喝的酒。有时,奶奶喝了几杯酒后,反而数落起母亲的不是来,母亲委屈得眼泪直掉,却从不和奶奶争辩,且在奶奶再次登门时,仍然好菜好酒地招待她。
奶奶在病重的时候,终于体会到母亲对她的好,她拉着孙媳妇的手再三嘱咐:“你婆婆是一个好人,你以后要好好孝顺她。”
在常年生活的重压下,母亲的身体不断出现状况。
四十多岁时,母亲因坐骨神经痛,竟然卧床不起了。卧床期间,母亲没有丧失康复的信心,只要听说可以治疗的方法,她都要尝试一下。一瓶瓶各种中草药泡制的药酒,她都一一尝试,有时因药酒喝得过多,胃部极为难受,她还是坚持尝试下去。二三年后,一直没有放弃治疗的母亲终于慢慢康复了。
五十多岁时,母亲正在房里做针线活时,突然感觉手脚僵硬,视线模糊,大脑慢慢丧失意识。预感不好的母亲,用尽全身力气推倒了一旁的椅子,随后倒在地上,昏迷过去。响声惊动了另一个房间里的嫂子,嫂子急忙过来查看情况,随即通知大哥把母亲紧急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加之母亲积极锻炼身体,后来恢复良好,没有留下后遗症。
六十多岁时,一天母亲腹痛难忍,县城医院建议紧急送往省城大医院检查、救治,后被确诊为急性肠炎。住院期间,因进食少,母亲变得骨瘦如柴,加之医疗器械检查过程痛苦不堪,身体虚弱到不能下床走路,但母亲却不吭一声,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半个月后,母亲出院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她恢复了健康。
十几年前,母亲随在县城一家幼儿园打工的父亲生活。一些幼儿家长看她面善心慈,就拜托她临时照看一下放学后的孩子,以便自己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母亲总是一口答应下来,尽心尽力照看好这些孩子。家长看她辛苦,要送些钱物给她,她总是摆摆手说:“这是举手之劳,不要挂在心上。”后来,母亲与这些家长都处成了朋友,这些孩子也都亲热地喊她“杜奶奶”。
如今,已经颐养天年的她轮流在两个子女家生活,每到一家,她总是包揽下所有家务活,每天烧饭、洗衣、拖地、擦窗,把家打扫得窗明几净。儿女们看她一天忙到晚,都劝她多休息,保养好身体。她总是说,平时要多活动,一闲下来反而容易生病。久而久之,子女只好随她忙活了。
杨洋/口述 青竹/整理记录
融媒体编辑 张晓剑
原标题:善良母亲顽强战病魔
(责任编辑:夏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