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18:16:15掌上淮安热: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她的志愿服务温暖了一座城

  “金大姐,这两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园园吧,她出院了。”“不要这两天了,就今天下午吧,我们准备点水果直接过去!”63岁的金驹在淮安是个大名人,很多她身边的人都说:她就是一位风风火火喜欢到处帮人的“活雷锋”。

  金大姐从事志愿服务的十多年来,数以万计的人被金大姐感染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在她的影响下,有1000多人参与无偿献血,超过200人常年活跃在无偿献血志愿活动中。金大姐的事迹是淮安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现在,这项事业“薪火相传”,一个又一个的“金大姐”已经成长起来,活跃在淮安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一个人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

  退休后就找个地方当义工

  金大姐从小受到了两个偶像——雷锋和母亲的影响。“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雷锋的事迹,打心里羡慕这样的人生。”金大姐说,雷锋对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她影响非常大。而她的母亲是一位医护人员,也是一个相当乐观、积极、坚强的人,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就这样,金大姐从小就从两个偶像那里汲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然后开始了助人为乐的人生旅途。

  2009年,一直在无偿献血的金大姐急了。这一年,她53周岁,按照献血法规定,我国献血年龄截止到55周岁。这意味着她只能再献2年的时间了。为了弥补这一点缺憾,她加大了献血量。以前一年献200ml或300ml,但在2009年7月1日,数字变动为400ml,2010年2月23日,继续400ml。2010月12月20日,是她55岁生日,这一天,她给自己送了一份难忘的生日礼物——完成最后一次献血。

  正当金大姐准备告别无偿献血事业时,血站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听到这一消息,她很兴奋,当即报名,血站不但接纳,还给了她一间小办公室。就这样,金大姐正式迎来了她所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

  从此以后,每天清晨7点多钟,金大姐安顿好孙女,就骑着车赶往市中心血站“上班”。如果当天有机关单位预约来献血,她会来得更早,提前收拾好献血服务大厅的桌椅,摆放一些团体献血的温馨提示。有人献血的时候,她常常在附近关注每一位献血者的情况,如果发现是首次献血,她就会追着“唠叨”一些献血知识,并给他们答疑解惑。

  积极的金大姐让很多工作人员都忘记——她其实已经退休18年,来血站只是做义工的。

  一群人用爱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事迹感动了无数淮安市民

  受无偿献血经历的启发,金大姐和许多退休的伙伴相继参加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所以,金大姐身份很多,身兼江苏省红十字志愿者、淮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萤火虫助残社志愿者等数十个身份。正因为不停地做好事,金大姐成了“中国好人”、“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无偿献血星级志愿者”、“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江苏省十佳巾帼志愿者”……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因而作为志愿者,我们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感染和促动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让帮助别人成为社会上很平常的一件事。”金大姐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多年来,身边无数的人被她感染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金驹的家庭更是“全员志愿者”的状态——她的老母亲和儿媳妇都是淮安市巾帼志愿者,儿子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孙女更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在淮安,像金大姐这样的志愿者数不胜数。金大姐的朋友圈里有奉行低调行善的杨玉琴、义务助困近30年的孙秀珍、身残志坚坚守助残事业的周美荣,以及以家族为单位集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朱素国朱素萍兄妹两家人……他们都是中国好人、江苏好人,事迹感动了无数淮安市民。

  “淮安志愿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换来的。”市文明办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简鸿剑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8月30日,全市各级各类在“志愿江苏”服务平台注册了931019名志愿者和34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人获得全国优秀(最美)志愿者, 48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志愿者。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社会志愿服务提出殷切希望,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淮安已注册的931019名志愿者和34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里,有帮助留守儿童的,有关心残疾人的,也有专门助困济贫的……几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背后都有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站出来提供志愿服务。现在,这些志愿者和组织使雷锋精神在淮安深入人心,他们的名字也已成为正能量的代名词。

  的确,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志愿服务不但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

  融媒体记者 程凯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