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有一座“伟人故里、历史名城”,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淮安市。
淮安,名自“淮水安澜”,祈意淮水波澜不惊,百姓安居乐业。她自古钟灵毓秀、名人辈出,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之美誉,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家乡,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大文学家吴承恩等杰出人物,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这是一个海纳百川、含蓄而又博大的城市,这是一个厚德载物、雍容而又质朴的城市,这是一个浓缩了锦绣水乡所有风韵的生态之城。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穿城而过,洪泽湖、白马湖珠嵌其间,水,充盈着这座城市的灵秀和气度,见证着淮安“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自信与执着。
继2007年成功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和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之后,淮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记习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坚持创建为民生、创建求发展、创建促和谐,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扬起奋进风帆,驶向崭新时代!
新目标,凝聚民心
在淮安,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牢牢抓在手上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规划引领、身体力行、强化督查,这是淮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迎复审领导小组、各级爱国卫生组织、6个专业组,形成了有力的组织网络,它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市民。
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建立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促块保的常态长效机制,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五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和网格化管理、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始终保持了重点突出、扎实推进、全面达标的良好工作态势。出台了《淮安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方案》和10个专项整治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保持定力,有序推进。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以对生命健康的温情呵护,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健康教育讲座、“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行为知识竞赛”,让市民从中获得丰富的健康知识。“小手拉大手、共建卫生城”“美化城市环境、清除露天垃圾”“社区健康文娱表演”“全民健身活动周”等系列活动,让全民创卫热情高涨。
广播、报纸、网络、电视,时时传递着创卫的声音;随处可见的卫生城市公益广告激励市民参与复审、保护环境。
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期待、共同的责任、共同的骄傲,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新境界,改善民生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切为了城市形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淮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初衷,也是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最终目的。
站在打造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内涵、改善健康环境、构建和谐家园的立意点上,淮安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着墨之处随处可见民生底色。
大手笔的规划,高强度的投入,淮安城市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功能配套日益完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格局彰显。高标准的整治,高质量的管理,我们的家园繁荣宜居、日新月异,市容环境焕然一新,城市秩序井然和谐。
把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延伸为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日常行动,市民的满意度成为最高褒奖。
新成果,提升品质
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改变的是城市的市容颜值,提升的是城市的内涵品质。
打造国家卫生城市新常态,不仅仅优化了城市公共卫生秩序,它改善了城市设施硬环境,提升了城市精神软实力,它锻造了一种精神、凝炼了一种意志、铸就了一种品质。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意志、品质,我们的城市才更具魅力和风采,我们的家园才更有活力和神韵。
有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强力拉动,淮安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高,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行不悖。
鸿海、明基、华为、腾讯、搜狐、阿里巴巴、浙大网新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淮安,让这座城市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敏安电动汽车、德淮半导体等项目加快推进,国信燃机热电联产、澳洋顺昌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4+2”先进制造业展示威力;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二类水路开放口岸正式运行,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4+3”特色服务业弯道超车;投资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翻番,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4+1”现代农业硕果累累……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绿色崛起、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引领淮安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淮安的实践生动表明,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新淮安,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为动力,努力开创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通讯员 唐勇 吕亚民
全媒体编辑 蒋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